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19092009 Perspective in Cultural Studies Lesson 3

今堂主要講解一下馬克思主義與文化研究的關係。首先由新左主要份子Stuart Hall的文章開始。
As pointed out by Stuart Hall, "the New Left always regarded Marxism as a problem, as trouble, as danger, not a solution." 從此可見, Stuart hall 將新左與馬克思主義分得很清楚,他認為雖然文化研究是深受馬克思主義所影嚮,但馬克思主義並不能解答所有問題,因為馬克思主義過分著重社會的生產力,簡化了文化及民生等的問題。"Cultural Studies has to be wary of "the great inadequacies, the resounding silences and the great evasions" of Marxism. "Cultural Studies is working within shouting distance of Marxism." Hall更作出了一個有趣的比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Studies and Marxism as one of wrestling with the angels." 由此看出Hall認為Cultural Studies 雖受馬克思主義影嚮(由馬克思主義衍生出來),但文化研究應彌補馬克思主義的不足,要為社會民生作出批判性的思考,文化研究更可改變世界,彌補資本主義社會的不足。從馬克思主義到列寧主義(Lenin)。列寧主義:Soviets + Electricity = Socialism (蘇維埃(工人小組) + 電力(經濟發展) = 建設社會主義)。如果說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理論,那麼列寧主義便是一種受馬克思主義所產生出來的社會模式了。但社會是不是單單由經濟產生出來的呢?除了經濟,其他都變得不重要?我認為一個沒有文化的社會,根本稱不上是一個社會。文化是文明、道德、文學、民生和自主組成的。沒有文化的支持,金錢便會令人變得敗壞而且原地踏步。一個只顧利益的社會,生存又會有什麼意義呢?"As the inception, Cultural Studies has to take plunge into theory so as to work out the problematic of Marxism." 當然經濟環境改變是全球的問題,而且是互相影響的;文化研究亦向各地的學者/革命家借鏡。當中意大利的Gramsci及法國的Althusse對文化研究都起了重要的影響作用。在法國大革命之前,法國的工人被標籤為無產階級,他們被受十分不平等時對待,他們在生產崗位中出賣勞力,但卻被欺壓。所以引申出法國大革命以及人權宣言。人權宣言宣揚人人平等的訊息,而被挑戰的除了皇室貴族,還有bourgeoisie(布爾亞=有資產、知識的人)(現譯為中產階級),當中無可厚非是涉及了文化關係,所以文研究亦可以說成政治的鬥爭。"The study of culture is hence a form of political struggle." 而Gramsci提出了另一個理想化的說法,他將intellectuals(知識份子)分成兩種,1) Organic Intellectuals 2)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the production of organic intellectuals as vital for political struggle. Gramsci列出了Organic Intellectuals的兩個必要條件:1) He/she must be at the forefront of intellectual theoretical work because he/she has to know more than the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2) There are no theoretical limits from which cultural studies can turn back. 符合了以上兩個條件的「有機知識份子」,更需要將自已所研究到的知識,深入淺出地令大眾/平民明白。(以致引起受眾共嗚)

2009年9月19日 星期六

17092009 Film & Television Culture Lesson 2

由於課程十分緊迫,下堂便是第一組presentation的課堂,Film & Television Culture 的課堂對入門文化研究的我們真是super intensive。有一部分的同學因為害怕功課量很重,所以都沒有選擇繼續此科。回正題,今堂的主題是"Media, Memory and Identity: TV Dramas and Everyday Life. Lisa以電視劇作為一個切入點,藉以研究電視跟我們的日常生活的關係,究竟電視對我們的回憶有什麼影嚮呢?如果要從回憶的角度來說,電視劇或電視節目可以為我們的日常生活起了一個「標記」的作用,"Drama is a marker point in our daily life." Lisa 問道「同學們最喜歡那套電視劇呢?」可認為每個不同的答案背後都有不同的意義。例如有同學答最印象深刻的是《上海灘》,原因是當他小時候在屋村裏一到《上海灘》的播影時間,整個屋村都只會聽到播放《上海灘》的聲音。從這個例子我們大概可以知道該位同學的年齡,亦可以幻想到當時的社會概況。當時大眾並沒有太多娛樂活動,放工最好的活動當然是坐在電視機前欣賞電視台準備的免費劇集了。試幻想當整個屋村都播著「浪奔,浪流......」,家家戶戶都打開門戶對著電視機,你感受到當時的味道,回憶到當時的社會狀況嗎?另一位男同學同樣對《上海灘》有著深厚的感情,他說當年每個男孩子都對劇中的女主角趙雅芝充滿幻想,還說提起喜歡趙雅芝絕對不會臉紅。所以由此可見電視劇亦為很多年青人塑造了夢中情人的鄒形。而我雖然沒有一套十分喜歡的電視劇,但我亦提出了《大時代》這套繪炙人口的經典劇。為什麼我會提出《大時代》呢?我猶記得當年的我還很小,莫說股市,連對金錢都沒有太大的概念。但《大時代》令我對股市有了初步的概念,股市是一個令人心跳加速、分秒必爭的場地。再加上「丁蟹」這個標誌性人物,每當香港股市有大變動,傳媒一定會說成丁蟹效應,彷彿「丁蟹」已經變了「神」一樣,威力足以操控股民生死。傳媒都歸疚劇中丁家集體自殺一幕太邪門。那是因為我們看得過分投入,還是鄭少秋演技太好才導致這個廣泛流傳的丁蟹效應出現呢?丁蟹效應效應深入人心之效連維基百科都有紀錄。從此種種可見電視劇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起了重要的作用。它甚至有建構生活的作用,因為電視時間表都會對應我們的日常生活。例如每晚的11時,我便會打開電視收看晚間新聞,然後才去洗澡聽收音機。電視就是那麼不起眼但又不知不覺中成了各大小家庭的必須品。
那麼,電視劇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又起了什麼實質作用呢?首選當然是娛樂啦。然而就算現時的電視劇有多麼不合理,製作何等粗糙,總不乏捧場客,何解?因為電視劇可以提供逃避空間之餘,當觀眾不自覺把自我投射代入角色的時候,它便可以滿足一般人的幻想。電視劇一方面能夠提供幻想空間,另一方面亦反映現實。而一些倫理劇,忠奸分明而且道理連連,都能夠反映道德上的意識形態;惡有惡報這種結局更有穩定現狀的作用。階級觀念及人民生活習慣亦能從電視劇充分反映,但隨著時代變遷,電視劇對民生活習慣的描述亦不復7/80年代那般細膩,而階級觀念亦變得模糊。
隨著科技發達,娛樂越來越多,年青人亦越來越欠缺耐性,迫使電視劇亦越趨短促。觀眾群是否有老化的跡像呢?而電視劇是否能夠保持它的話題性呢?電視的角色又是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默默地改變了?這都是十分值得我們思考的題材。電視劇是否變得劣質?即食文化是否真正在漫延,還是在電視劇這個題目上經已被証實?Youtube跟電視又有什麼相互的關係呢?
問題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電視劇仍然有它的存在價值,至少對爸爸媽媽輩如是。

今堂我們要讀的文章:Jerome bourdon: Some sense of time: Remembering Television.

2009年9月13日 星期日

12092009 Perspective in Cultural Studies Lesson 2

今堂主要剖析現代的Cultural Studies的起源及發展,原來Cultural Studies真正的發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而歷史只有四十多年,算是一門新興的學問.而當中要數最重要的學者非Raymond Williams及Stuart Hall莫屬了.他們兩者都是受英國高深教育,但卻又並非貴族出生的.而Stuart Hall更是一位牙買加黑人,他們兩人都是得到獎學金才會有機會入讀英國的高等學府.

Raymond Williams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在工業革命之後提出了癲覆當時一般人認為文化應該是高檔的東西的見解(Kulturkritik),他提出工人是一種新的社會階級,他們作出的貢獻亦應被計算為社會文化的一部份.文化應該是人類對自我的反省.(Culture be seen as the mode in which all human existence defines and evaluates itself. Culture in this sense is ordinary. Culture is also more than a specific object of inquiry. It is the qualifying condition of all fruitful social analysis. 而Stuart Hall並沒有提出很新的理論,但他卻利用新左運動實踐了Raymond Williams所提出的新論點而且產生出CCCS的內置跨學科討論(Built-in Inter-Disciplinariness).他們不標榜個人主義,他們實行Collectivism進行小組以至大組的討論,並不限於學科.

另外兩位值得一提的理論家(Louis Althusser and Antonio Gramsci)提出文化是政治鬥爭下的場域.(Study of culture as a mode of political struggle, as the site and means of the effort to establish, or resist of counter, the non-coercive rule of dominant class blocs, their hegemony that secures the consent of the oppressed. Hegemony新譯〔統識〕 e.g. 〔自由市場〕.〔馬照跑舞照跳〕= 資本主義下的統識

2009年9月10日 星期四

20090910 Film and Television Culture Lesson 1

今次的課堂移師到炮台山的教育中心,樓上不知是什麼地方,我只知道課堂期間持續聽到類似disco的"bom bom"聲。不過都不算太騷擾。可能由於還是開學的初期,有很多同學仔sit堂,課室有點擠。原來Film and Television Culture是兩年才開辦一次的,慶幸有take,我想我會繼續這個學科。而且我很喜歡這科的Dr Leung呀,我覺得她很親切,感覺有點像我中學時代的中文科老師。兩者都很開朗、開明,雖然有點健忘。再說,我覺得她很美麗,一個美麗的博士,相信夠吸引吧。
回正題,由於今天是這科的第一堂,所以大部分時間都是介紹這科的outline,但都同時帶出一個重點:media products do not show us the real world; they give us construction. 此纇概念在我修讀平面設計時都有接收過。其中一位tutor常常強調,我們接受訊息時應該抱著懷疑的態度,不要凡事盲目相信,需要多加過慮。
現今科技發達,除了報紙、雜誌、收音機、電視、電影,我們還有互聯網。互聯網產生出討論區、facebook。在這個進步中我們有什麼得益呢?還是反而是損失的多?當中的教育、道德與社會責任,還有沒有人會考慮到呢?
怎樣利用媒體才是最成功呢?而當中是不閃在這個洪流當中,無可避免有媒體要被沘淘汰呢?而商業因素是不是足以控制我們的媒體呢?凡此種種都是我期望從這科得到的知識。
而今堂我們要讀的文章:Roger Silverstone "The texture of experience" in Why Study the Media?

2009年9月9日 星期三

20090909 CUS510 Workshop in Cultural Practices Lesson 1

Today is a quite special day coz the date is 090909. For me, the special point is not on the date. Since I won't get marry like the couples reported by news. But today is my first day to attend the workshop in culturalpractics. This lesson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s, the venu was in the art gallery in Lingnam University main gallery. The professor Mok provided us an interactive lesson. Not only sitin the roomand seeing the slide show, but also ask us to play some game throught or voice, listening and touching. He said it can upgrad our sensation. Avoiding just hear but not listen, touch but not feel. Beside, I'm quite interesed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culture and art and also community. How could we apply the cultural studies in to our ordinary life? Mr Mok shown us an example - the JCCAC「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That was a project plan to do some commity service or improvement in the Sham Shui Po district. (Sham Shui Po supposted to be the poorist district in HK) But do the project sucess? Is that a good way to provide community service? What is the better way to improve the sociaty by the cultural studies?
May be the answer we should raise the awareness of Art and cultural in the comm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