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9日 星期六

17092009 Film & Television Culture Lesson 2

由於課程十分緊迫,下堂便是第一組presentation的課堂,Film & Television Culture 的課堂對入門文化研究的我們真是super intensive。有一部分的同學因為害怕功課量很重,所以都沒有選擇繼續此科。回正題,今堂的主題是"Media, Memory and Identity: TV Dramas and Everyday Life. Lisa以電視劇作為一個切入點,藉以研究電視跟我們的日常生活的關係,究竟電視對我們的回憶有什麼影嚮呢?如果要從回憶的角度來說,電視劇或電視節目可以為我們的日常生活起了一個「標記」的作用,"Drama is a marker point in our daily life." Lisa 問道「同學們最喜歡那套電視劇呢?」可認為每個不同的答案背後都有不同的意義。例如有同學答最印象深刻的是《上海灘》,原因是當他小時候在屋村裏一到《上海灘》的播影時間,整個屋村都只會聽到播放《上海灘》的聲音。從這個例子我們大概可以知道該位同學的年齡,亦可以幻想到當時的社會概況。當時大眾並沒有太多娛樂活動,放工最好的活動當然是坐在電視機前欣賞電視台準備的免費劇集了。試幻想當整個屋村都播著「浪奔,浪流......」,家家戶戶都打開門戶對著電視機,你感受到當時的味道,回憶到當時的社會狀況嗎?另一位男同學同樣對《上海灘》有著深厚的感情,他說當年每個男孩子都對劇中的女主角趙雅芝充滿幻想,還說提起喜歡趙雅芝絕對不會臉紅。所以由此可見電視劇亦為很多年青人塑造了夢中情人的鄒形。而我雖然沒有一套十分喜歡的電視劇,但我亦提出了《大時代》這套繪炙人口的經典劇。為什麼我會提出《大時代》呢?我猶記得當年的我還很小,莫說股市,連對金錢都沒有太大的概念。但《大時代》令我對股市有了初步的概念,股市是一個令人心跳加速、分秒必爭的場地。再加上「丁蟹」這個標誌性人物,每當香港股市有大變動,傳媒一定會說成丁蟹效應,彷彿「丁蟹」已經變了「神」一樣,威力足以操控股民生死。傳媒都歸疚劇中丁家集體自殺一幕太邪門。那是因為我們看得過分投入,還是鄭少秋演技太好才導致這個廣泛流傳的丁蟹效應出現呢?丁蟹效應效應深入人心之效連維基百科都有紀錄。從此種種可見電視劇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起了重要的作用。它甚至有建構生活的作用,因為電視時間表都會對應我們的日常生活。例如每晚的11時,我便會打開電視收看晚間新聞,然後才去洗澡聽收音機。電視就是那麼不起眼但又不知不覺中成了各大小家庭的必須品。
那麼,電視劇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又起了什麼實質作用呢?首選當然是娛樂啦。然而就算現時的電視劇有多麼不合理,製作何等粗糙,總不乏捧場客,何解?因為電視劇可以提供逃避空間之餘,當觀眾不自覺把自我投射代入角色的時候,它便可以滿足一般人的幻想。電視劇一方面能夠提供幻想空間,另一方面亦反映現實。而一些倫理劇,忠奸分明而且道理連連,都能夠反映道德上的意識形態;惡有惡報這種結局更有穩定現狀的作用。階級觀念及人民生活習慣亦能從電視劇充分反映,但隨著時代變遷,電視劇對民生活習慣的描述亦不復7/80年代那般細膩,而階級觀念亦變得模糊。
隨著科技發達,娛樂越來越多,年青人亦越來越欠缺耐性,迫使電視劇亦越趨短促。觀眾群是否有老化的跡像呢?而電視劇是否能夠保持它的話題性呢?電視的角色又是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默默地改變了?這都是十分值得我們思考的題材。電視劇是否變得劣質?即食文化是否真正在漫延,還是在電視劇這個題目上經已被証實?Youtube跟電視又有什麼相互的關係呢?
問題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電視劇仍然有它的存在價值,至少對爸爸媽媽輩如是。

今堂我們要讀的文章:Jerome bourdon: Some sense of time: Remembering Televisi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